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兰州兽医研究所揭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关键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

发布时间:2025-09-1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中心、动物免疫与代谢创新团队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期刊《mBio》发表了题为“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001 protein positively regul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 by promoting assembly of the TAK1-TAB2/3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明确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编码的LSDV001蛋白是病毒的重要毒力因子,并揭示了其通过诱导过度炎症反应增强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LSDV引起的一种新发家畜病毒性疾病,已在多个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挑战。然而,其潜在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本研究发现LSDV感染能够激活宿主IL-1β和TNFα信号通路,并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通过无偏差的NF-κΒ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筛选,研究团队鉴定到LSDV001蛋白是IL-1β和TNFα炎症信号通路的正调节因子。机制研究表明,LSDV001在感染早期表达,并作为支架蛋白促进TAK1-TAB2/3复合物的组装,增强TRAF2/6与该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TAK1和NF-κΒ的过度激活,从而引发过度炎症反应。在牛肾细胞中,与野生型LSDV相比,LSDVΔ001(LSDV001基因缺失毒株)感染显著减弱了NF-κΒ的激活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在C57BL/6小鼠中,LSDVΔ001感染导致的TNFα和IL-6分泌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病毒;在叙利亚仓鼠中,LSDVΔ001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弱、皮肤结节减小。

该研究成果证实LSDV001是LSDV的重要毒力因子,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在病毒致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LSDV致病的新机制,也为基因缺失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理论依据。

image.png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杨钰林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舒红兵教授和曹立波副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

相关链接:https://doi.org/10.1128/mbio.016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