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沙冒多村帮扶工作座谈会在兰兽研召开
7月30日,由兰兽研对口帮扶11年的甘南州卓尼县沙冒多村帮扶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兽医研究所举行。村委会书记、主任卓么加、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杨福荣一行来所对接下一步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工作,郑海学所长会见了来访人员,纪委书记申拥军主持了帮扶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卓么加首先代表村委会对研究所十一年来坚持不懈帮扶及取得成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同时代表全体村民向研究所送来“为民解忧显担当、真情帮扶永难忘”的锦旗和全体村名签名的感谢信!充分表达了全体村民与兰州兽医研究所干部职工心连心扶贫攻坚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卓么加与兰兽研派驻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杨福荣详细介绍了沙冒多村村民状况、特别是帮扶重点对象生活生产、村产业发展、牛羊养殖、粮食种植和小孩上学等情况。双方围绕提升沙冒多村扶助与发展等开展研讨,对进一步开展支撑帮扶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
办公室主任王学智表示,帮扶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研究所的重要使命,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牵挂,也是兰兽研干部职工坚持四个面向践行科技强国的职责使命所在,所领导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时刻关注沙冒多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所长郑海学要求所办公室牵头组织把研究所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做强,把工作落在实处、把成效留在牧户家里。我们将与村委会密切协作,助力沙冒多村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展现新面貌。
纪委书记申拥军做了讲话,他指出,十一年坚守,是研究所践行“脱贫攻坚精神”的缩影,更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大局的自觉行动。在脱贫攻坚阶段,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破解了沙冒多地区畜群疫病防控等瓶颈问题,助力当地实现脱贫摘帽。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工作重心转向“防返贫堤坝”的构建,未来研究所将持续深化“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对接”三位一体模式,让沙冒多的产业振兴之路始终贯穿生态底色,真正实现“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沙冒多村地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高寒牧区,地理生态资源环境先天不足,是完冒镇经济最不发达的一个藏族聚居村,现有村民97户655人。自2013年起,研究所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全周期帮扶为脉络、多维度施策为抓手,为卓尼县完冒镇沙冒多村构建起从基础夯实到动能培育的立体帮扶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从物资供给到科技赋能,激活畜牧产业内生动力。通过精准投入超6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进青海大同种藏牦牛10头(价值10万余元)、捐赠基础母羊100只(价值11.5万余元),直接带动养殖规模提升;配套优质牧草饲料23.9万余元,破解春季牲畜“断粮”难题;投入21.8万元兽药及200余册《牦牛养殖》科普读物,构建“物资+技术”双重支撑。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帮扶,累计培训养殖能手80余人次。通过推广牛羊高效养殖技术、实施反刍动物广谱驱虫,使牲畜疫病发生率下降60%;建立结核、布病、口蹄疫等疫病监测体系,推动年出栏牦牛、藏羊数量较帮扶初期增长45%,养殖户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实现产业从“保生存”向“提质效”的跨越。二是从基础保障到精准施策,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投入20万余元实施尕下、松巴村小组饮水工程,铺设管网1.2公里,解决230余名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水质达标率提升至100%。建立“节日慰问+常态帮扶”机制,累计发放慰问金及米面油、御寒衣物等生活物资40余万元,精准覆盖“三类”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让民生保障既有温度又有精度。三是从消费帮扶到市场对接,拓宽增收渠道。创新“以购代扶”模式,通过单位采购开展消费帮扶29.4万元,帮助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四是从组织建设到机制创新,夯实乡村发展根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通过投入支部共建资金与办公设备,有力助推村“两委”规范化建设,成功推动沙冒多村党支部获评完冒镇“优秀村支部”。建立“周排查、月研判、季联动”的防返贫监测机制,实现风险点动态清零;积极协调就业岗位,助力劳动力稳定就业。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及时调解邻里水路、草场等纠纷,化解率达100%;选拔大学生担任村委文书,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基层组织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形成了“支部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研究所通过“物资供给—科技赋能—产业激活—机制保障”的递进式帮扶路径,推动沙冒多村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从被动帮扶向主动发展转变,从基础薄弱向治理有序转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持久动能。正如村民感谢信中所说的“如今的沙冒多村,道路通畅了,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乡风文明了,这一切都离不开贵单位的鼎力支持和深情帮扶”。